当前位置: 首页>峨边旅游>峨边文化

【记忆峨边】从玉林桥倾听交通脉搏的跳动

信息来源: 峨边在线 发布时间: 2024-12-05 09:15 浏览:
【字体:  】
分享到:

从玉林桥倾听交通脉搏的跳动

王维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难行的感叹,也是以前四川地区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位于大凉山门户之地的峨边,其山势比李白所述“蜀道之难”还要险峻。当时官道仅仅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险要之地坑洞密布,更有深涧横亘,仅靠独木为桥,人行其上,步步惊心,畜行其间,亦是踉跄难行。南北两岸,大渡河与官料河激流奔腾,宛如天然屏障,将此地与外界隔绝,更添几分险阻与神秘。河水汹涌,波涛滚滚,不仅考验着旅人的胆量,也极大地限制了物资的流通与文化的交流。

两条大河穿城过

峨边深藏于横断山脉东侧高山大川之间,衔接四川盆地的丰饶与云贵高原的雄浑,境内山川叠嶂,原始森林广袤无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渡河如同生命的血脉,穿县而过,赋予了峨边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文化底蕴。

大渡河,在峨边境内被赋予了浪漫的彝语名称“诺依”,意为“黑色之河”。河水湍急,奔腾不息,见证了峨边从远古至今的辉煌历程,而县城则依河而建,与水共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官料河,作为峨边的母亲河,源自阿米都洛山顶峰的东北面,自南向北蜿蜒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其河道狭窄,礁石密布,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在这条河汇入大渡河口向上追溯不足三千米的范围内,跨越三百多年的时光里,竟奇迹般地矗立起七座名为“玉林桥”的桥梁,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记忆,见证了峨边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沧桑巨变。

玉林桥头话沧桑

公元1646年农历十月,为纪念王玉林的抗暴义举,峨边上八场的良绅富贾筹资一千两银子,在官料河上王玉林溜索渡河的地方建了一座铁棒木板桥,起名为“玉林桥”,并请石匠在桥头北岸岩石上刻斗大的“玉林桥”三个字。这座桥枯水期,桥面离水面十米左右,丰水期,桥面离水面仅一米,桥身长二十八米左右,宽一米五左右,仅供两人空手并肩而行。整座桥由数根铁棒和木墩、木板构成。六根打入地垄的铁棒支撑着整个桥体,用十厘米见方的方木墩锯成间隔三十厘米的四个卡口将四根铁棒牢牢卡着,以支撑整个桥面。桥面铺着五厘米左右厚的木板,用铁钉将其固定在方木墩上,最后用两根铁棒作为扶手。这就是最原始的“玉林桥”,两三个人在桥上走动就能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晃动。但就是这座简易的铁棒木板桥,在三百多年的岁月中,承载着峨边百姓来往于金口河、逻廻、宜坪、红花、大堡、沙坪、杨村等场镇的重要交通要道的功能作用。

1950年8月15日,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办公点由大堡场搬迁至沙坪场。沙坪场成了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宜坪场居民到县城办事、赶集,经过玉林桥极不方便,就从草坪村沟岗修了一条便道至斑鸠嘴,再在官料河汇入大渡河口一百米处用一条木船摆渡过河。但每年洪水期,木船都无法摆渡,平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赶急,一般群众还是会五更起打着火把绕远路,走玉林桥过河进县城。

1963年,为了方便峨边居民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府拨款在官料河渡口上游两百米处修建了一座铁索木板桥。该桥仿玉林桥风格修造,由四根铁索和两根扶手铁索构成,桥面铺木板,桥长约四十米,宽一米八。该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宜坪场居民从草坪村到斑鸠嘴过官料河赶沙坪集镇的出行。老百姓称这座铁索木板桥为“斑鸠嘴铁索桥”。

1977年7月,官料河突发洪水,河上两座铁索木板桥都被洪水无情地冲毁,峨边百姓出行再次遭遇难题。1978年,在修建宜坪到沙坪的公路时,工程指挥部购买了长五百米直径四十毫米的承载钢绳和相应木材,在原桥基上重新搭建了一座钢绳木板桥,桥面宽两米,长约四十米。

1980年,宜坪修建乡级公路时,在被冲毁的老玉林桥下游三百米处,修建了一座单拱水泥桥。桥高十八米,桥拱弦长四十米,桥长六十米,桥面宽五米,连接官料河南北两岸,单车通行,于1981年12月正式建成通车。至此,玉林桥终于从木板桥变成了水泥桥,成为进出宜坪乡的重要交通枢纽,彻底解决了该乡七千多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架桥渡水望平川

进入21世纪,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毅然决然地走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峨边不仅立足当下,更放眼未来,以更高的发展目标为引领,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在修建峨边至金口河公路时,在官料河与大渡河的交汇处修建了一座单拱双车道水泥桥,也被称为“玉林大桥”。该桥拱高二十二米,长七十三米,单跨六十米,宽九米,除供双车通行外,两边还各留有一米五宽的人行道。这座玉林大桥连接原S306线,也就在现在的G245线,沿大渡河西上经金口河进入雅安藏族聚居地。2004年,四川明达集团修建玉林桥电站时,在官料河南岸(草坪村方向)的悬崖上开出一条长两百米的公路,在官料河上建了一座单拱水泥桥,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作“斑鸠嘴桥”。

2016年以来,峨边强力推动交通大会战,推动交通内联外畅,构建大通道大循环。峨边将X149线调整为省道S309线后,在原“玉林桥四桥”下游重新修建了一座四排三柱水泥桥——“斑鸠嘴中桥”,2018年建成通车,成为S309线上的重要桥梁。S309线公路升级改造完成通车后,原来的“玉林桥四桥”就装饰为旅游景观桥,成为游客进入官料河沿线游览的第一个景点。

2018年,峨边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正式启动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乐汉高速的修建工程。历经四年的精心施工与不懈努力,该高速公路于2022年12月顺利建成并通车,标志着峨边彝族自治县正式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迈入了交通发展的新纪元。乐汉高速的贯通,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峨边与外界的来往时间,更成为连接峨边与广阔世界的交通大动脉。从风景秀丽的峨眉山到风光旖旎的峨边,车程由原先的两小时大幅缩减至仅需四十分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峨边隧道与桐花隧道之间,两座雄伟壮观的平行双向大桥——“官料河大桥”巍然矗立,它们不仅是乐汉高速公路跨越官料河的关键节点,更是现代工程技术与自然美景完美融合的典范。该大桥以其坚固的结构、流畅的线条,成为峨边彝族自治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见证了峨边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交通动脉大联通

峨边彝族自治县自成立以来,以非凡的速度与决心,绘制了一幅交通兴县的辉煌画卷。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官料河上,曾经的天堑已化身为一道道通途,大桥横跨两岸,如彩虹般绚烂,它们不仅是钢铁与水泥的杰作,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坚实见证。

步入“十三五”时期以后,峨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交通大建设,以“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城乡内循环”为战略导向,精心描绘交通大格局的宏伟蓝图。峨汉高速与成昆复线宛若巨龙横卧,东西贯通;国道245线与峨边绕城线交织成密网,不仅搭建了城市的骨架,更为区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乡间小道旧貌换新颜,峨轸路、峨美路等道路如毛细血管般深入每一个角落,激活了区域经济,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曾经的闭塞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日的峨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沥青路与水泥路交织成一张庞大的网,甚至覆盖全境,延伸至每一户农家门口。各类车辆——从公共交通工具到私家小轿车,从农用运输车到货运大卡车,再到摩托车——在乡间小道上或疾驰而过,或悠然前行,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而和谐的现代田园风光画卷。而那些安全防护栏,则如同忠诚的守护者,默默捍卫着每一条道路的安全与畅通,让百姓的出行之路更加安心与便捷。

回望峨边交通的变迁,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飞跃,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