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峨边旅游>峨边文化

【非遗贺新春】毛坪山歌:源于高山 越过高山

信息来源: 峨边在线 发布时间: 2025-01-28 10:02 浏览:
【字体:  】
分享到:

【非遗贺新春】毛坪山歌:源于高山越过高山

2025113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名单》,峨边新增5人。诺苏佐木莫、毛坪山歌、彝族婚俗、彝族维克达解习俗,独具峨边特色的非遗文化历经岁月,传承至今。即日起,峨边在线将开设【非遗贺新春】专栏,讲述峨边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这个春节,让我们一同品味民俗大餐,感受非遗魅力。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250205102323468002

为传承、传播、普及、发展毛坪高山山歌,70年代末开始,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高山村村民曾有献便持续收集、手抄记录毛坪高山山歌传统歌词20余首,与长兄曾有民共同组织村民参与毛坪高山山歌演出活动。

曾有献精通7种常用曲牌:高腔、过河腔(平腔)、筛筛腔、落魂腔、薅头(十八扯)、懒翻身、民间小调,准确把握每种曲牌蕴含的唱法、曲调和精神内涵,并掌握目前几近失传的“高蹦子”曲牌唱法。同时,他创新性将女性腔调加入帮腔的行列,使高山山歌的音域更加广阔。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250205102323760003

与此同时,多年来,曾有献完整地掌握了高山方言的特征和规律,把方言声调和山歌的曲牌自然地结合起来并融入日常生活、生产场景中,使其极富生活特色,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的特征和人文特征,很好地保留了毛坪高山山歌独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了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曾有献在保持毛坪高山山歌的传统曲调和曲牌下,编写了与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歌词,使毛坪高山山歌更贴近农民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基因。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250205102323469004

2008年,曾有献任康乐艺术团团长一职,将毛坪镇高山村、恒心村等地热爱毛坪高山山歌的人组织起来,亲自教授毛坪高山山歌的唱法,团员达60余人,且年龄跨度大,最大的80余岁,最小的只有14岁。康乐艺术团在曾有献的组织带领下,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文艺会演,毛坪高山山歌得以远扬。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25020510232461200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