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编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立足县域实际,明确了未来十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县农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现就规划要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一)战略定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部署,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周山区,耕地资源有限且分布零散,自然灾害多发,亟须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二)现实需求
粮食安全:通过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升。
乡村振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生态保护:优化农田生态功能,防治水土流失,推动绿色发展。
(三)政策支持
国家《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四川省、乐山市相关规划为峨边彝族自治县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省、市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规划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9万亩,改造提升6.8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0.09万亩,实现耕地质量等级显著提升,亩均粮食产能提高50公斤以上,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生态优”的现代农业基础体系。
(二)分阶段任务
2021—2025年:新建1.69万亩,改造提升2.55万亩。
2026—2030年:改造提升4.25万亩。
展望至2032年:将符合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九大要素,实施八大工程:
田块整治:坡改梯、小田并大田,耕作层厚度提升至20厘米以上。
土壤改良: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含量达20g/kg以上。
灌溉排水:完善渠系网络,推广节水技术,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
田间道路:机耕路通达率超90%,路面宽度3米以上。
生态防护:建设防护林、截水沟,防洪标准达10~20年一遇。
(二)分区施策
根据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将县域划分为三大建设区:
东部低山河谷区(平等乡、五渡镇等):重点开展梯田化改造和节水灌溉,打造粮油核心产区。
中部中山区(沙坪镇、新林镇等):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智慧农业和特色种植。
南部高山区(大堡镇、黑竹沟镇等):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发展高山蔬菜和薯类产业。
(三)示范引领
打造两大示范带:
粮油发展示范带:依托大渡河流域,建设优质水稻、玉米基地。
特色农产品示范带:发展高山蔬菜、薯类等绿色产业,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四、投资与资金保障
(一)投资估算
规划总投资2.297亿元,其中:
新建项目:亩均投资3000元,合计5970万元。
改造提升:亩均投资2500元,合计1.7亿元。
(二)资金筹措
财政投入: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落实地方配套。
社会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
农民参与:鼓励自主筹资投劳,探索“先建后补”模式。
五、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制
成立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责,形成“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责任体系。
(二)科技支撑
推广水肥一体化、数字农业等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三)管护机制
明确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和经费。
动态监管:通过全国农田建设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四)风险防控
加强廉政监督和资金审计,严格项目验收标准,杜绝“非农化”“非粮化”。
六、预期效益
(一)生态效益
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二)经济效益
增产增收:年新增粮食产能769.6万公斤,亩均节本增效200-300元。
产业升级: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社会效益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结语
《规划》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全县将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打造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峨边样板”。